問:聽力損失要到什麼樣的程度才應該戴助聽器?輕度聽障有無需要,適不適合配戴?
答:這是個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可惜沒有標準答案。簡單的說是視個人需要而定。有人已經退休了,沒有什麼社交生活,聽力損失到中度甚至重度都不覺得有需要,有人只有輕度的聽障卻覺得影響了溝通能力,特別是有活躍社交生活的人。在英語裡,影響到語音辨識最重要的就是子音,子音聽不清楚往往會聽錯別人的意思(如七百聽成一百),而子音是屬於高頻、低能量的聲音,所以使在4kHz,8kHZ有40分貝左右的輕度聽障,已經有可能對語言辨識產生影響。當然在中文是否如此,我們尚在研究中。所以在某些狀況下,輕度聽障也是適合且應戴助聽器的。但最後要提的是助聽器的成功與否,和患者的需要及動機有絕對的關連,自覺需要的成功機會才大。反之自己不認為需要,往往也不曾很積極地去戴。
問:助聽器該戴一邊還是兩邊?
答:上帝替人創造了二耳是有原因的,兩耳聽比單耳聽有多了許多好處。包括(1)兩耳加成效果(2)提高辨別聲音來源的能力(3)增加訊雜比(signal-to-noise ratio)等。

所以原則上如果不是非常不對符稱的聽力損失。助聽器應該是戴兩邊比較有利。歐美國家配二側的比例約在六成左右,但實際上也有現實的考量比如說外觀、財力等。我們建議患者不妨在助聽器廠商處試試戴二邊比一邊究竟有什麼不同,如果確實覺得有好處,並且財力又許可的話,兩側應是正確的選擇。
問:助聽器把聲音放得很大,會不會損壞我殘存的聽力,讓我的聽力繼續惡化下去?
答:這也是許多患者或患者家屬關心的問題。事實上這個問題在學界早年也有爭議了一陣子。目前的看法是,臨床上助聽器評估時會測得UCL(不舒適響度值uncomfortable loudness level),如果將助聽器的最大輸出值設定在UCL之下,則一方面可以避免因音量開太大而造成耳朵不舒服的情形,一方面也可確保對剩下的聽力不曾進一步的損害。如此一來就可以說助聽器是安全的。但是確實有患者或小朋友的聽力是漸漸衰退的,但大多數狀況是自然的病程,與助聽器之配戴與否並無直接關係。
問:什麼是"隱藏式”助聽器?適不適合於每個病人?
答:隱藏式的正確名稱應是深耳道型(CIC,completely in the canal)。它是戴在耳道的深部,外面不仔細看是看不出來的。除了在美觀上極大的優勢之外,它也有其他的優點,包括高頻處有較高的放大率「反饋聲」較小外耳道的阻塞效應(occlusion effect)大減較佳的分辨聲音來源能力等。
由於這些優點,使得對這種助聽器的滿意度較傳統的為高。但凡事必有得就有失,CIC也有許多缺點,包括了不太好配,維修次數多,不易調整、操作,價格較貴等。所以在美國的市場,CIC上市六年來,佔有率一直在10到15%,並未明顯提昇,並且退貨率高達1/4,就是因為這些缺點所致。並且,並非每個患者都適合配CIC,一般而言,輕、中度的聽障(損失在60分貝之內),耳道圓且年輕的患者,比較容易成功。
問:助聽器廠商那麼多,如何選擇才正確?
答:的確,醫院不賣助聽器,做完了檢查還是要向廠商買。不可否認的現在在路邊攤,電器行,或看報紙廣告去買助聽器的大有人在。這樣買到的無品質保證,不見得適合,且維修上會有困難,我們是極不鼓勵的。比較理想的是到大醫院耳鼻喉科做完整的評估後再經由醫院轉介到可靠的廠商購買。那怎樣的廠商是好的呢?並無標準答案,在此提出一些值得參考的項目:
服務要親切,要有熱心與耐心,因為助聽器不是配了就沒事了,往後常常需要維修、調整或保養,所以廠商的服務態度很重要。

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提供一至三個月的試戴期,因為助聽器有可能不合適,不合適應可退費,美國平均六隻助聽器就有一隻退回廠商。有沒有試戴期事先必須間清楚。

最後一點是廠商的專業素養及是否願意開發本土的維修技術。台灣因市場小,全部都是代理歐美名廠,但很多只限於代理而已並無維修的技術,且許多廠商人少,常常找不到人。這點可能不能過度要求,希望能慢慢改善。至於少數廠商願意開發維修技術以降低維修成本,縮短維修時間(不必寄回美國),值得我們給予鼓勵。
問:剛戴助聽器時覺得很吵,因為環境中很多噪音也被放大了,有時在吵雜的環境下或聽電視時聽得到聲音,但是
答:這是許多患者共有的經驗,環境噪音的放大有時可以在線路[如低雜音線路]上做調整,但有時仍然免不了。必要要慢慢地適應,久了大腦自然會忽視這些訊息。至於在吵雜的環境中較聽不清楚,很可惜這也是助聽器的限制之一。即使再好的助聽器,目前仍不能很有把握的說能改進在吵雜環境中分辨語言的能力。因為最大的噪音是你想聽的人以外的人的講話,其頻譜與你要聽的東西是沒什麼差異的。目前有一些科技如數位式的助聽器或使用方向性麥克風,以期改善這方面的問題,但效果仍待評估。
問:現在市面上有廣告所謂"程式化"或 "數位式"的助聽器,它們有什麼不同,又相較於傳統的助聽器它們有
答:先談程式化(programmable)助聽器,它仍然是以類比(analogue)的方式處理訊號,只是可以有多頻寬,同時對各頻寬的壓縮比,壓縮閾值以程式來控制,在不同的聽覺狀況下,可能有不同的組合,也有記憶的功能。比傳統的線性式或壓縮式的助聽器來得進步。
而數位式(digital)則不同,乃是以數位的方式來處理訊號,目的是解決噪音中的語音辨識及反饋聲的問題。目前國內已有的數位式助聽器包括閉架式(close plateform)及開架式二種。閉架式有二種廠牌:Widex的Senso及Oticon的DigiFocus,它們都只能輸入一個最好的軟體,開架式則有Philip Digital Freedom的數位助聽器,可以輸入四個不同的軟體以適應不同的聽覺條件。根據國外的報告,數位式助聽器在許多方面的患者滿意度都較傳統型的為優。包括聲音自然、反饋聲小等,但在噪音中的聽覺能力卻沒有增加。而且由於價格昂貴(台幣一邊約5~6萬元),這樣的好處是不是值得2-3倍的價格,是值得考慮的。當然數位式是未來的主流,一但價格下降,所有患者將享福利。
問:人工電子耳 (cochlearimplant)和助聽器有什麼不同?那個比較好?
答:這兩者基本原理不同,適用的患者也不相同,無法直接比較。助聽器是將聲音放大後傳送到其內,還是要靠內耳剩餘的毛細胞將聲波轉化成神經的電能再傳到聽覺中樞去。而人工電子耳則是不經過內耳毛細胞(因為毛細胞多已退化死亡)直接以電流刺激螺旋神經節細胞。而這電流刺激是經由一個語音處理器(speech processor)將語言轉化而來。臨床上人工電子耳是使用於重度到極重度聽障,助聽器已沒有很明顯幫助的患者。如果殘存聽力不少,助聽器仍有幫助是不適合裝電子耳的。很多不清楚這原則的輕、中度聽障患者常常來門診要求裝電子耳。這是不對的。並且電子耳是手術,仍有潛在危險,且價格昂貴 (約60~70萬台幣),所以在給任何人裝之前一定要經過審慎、嚴密的評估過程。所以這二種裝置孰好孰差是無從直接比較的,有的患者適合電子耳,有的則適合助聽器,因聽力損失程度及語音辨識能力的好壞而異。
以上簡單提供了一些問答,希望對讀者有幫助。隨著平均壽命的增加,人口的老化不可避免,而伴隨老化而至的就是聽力的衰退。到了2020~2030年,所有醫療資源的75﹪都將用於老人身上,看官到時恐怕也是超過65歲的老人了吧!

Related column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