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林聽語服務中心於5月18日下午,在台中舉辦了一場入課先修課程。此次先修課程是為了尚未進入科林聽語服務的成人電子耳客戶而設計的,希望能預先提供客戶一些實用的居家聽能訓練及語言教學技巧,讓客戶及家人在預備上課的期間能先進行居家練習,協助客戶儘早適應電子耳的聲音。

當天活動共有六組家庭,六位客戶及其家人一同參加。客戶有小學三年級的第二耳植入者、二十來歲的青年,也有幾位重獲新聲的樂齡族。

雖然客戶都已與電子耳相處一段時間了,課程一開始,老師仍為大家再度介紹了一次電子耳。希望客戶及家人都能認識電子耳的各個部件及其功能,也能了解電子耳的運作原理。在了解機器之後,才能善用它;也才能理解從聽得到聲音到聽得懂語句是需要時間慢慢累積的。

接下來,老師介紹了聽能發展的四個階段:「察覺」、「分辨」、「辨識」及「理解」。而聽能復健的目的,就在於訓練大腦來解讀電子耳傳來的聲音。要從「聽到聲音」到「理解聲音」並不是一蹴可幾的歷程,需要經過不斷的「聆聽!聆聽!再聆聽!」,連結聽到的聲音和意義後,再把聽到的聲音印在腦子裡。如同小嬰兒在反覆練習聆聽之後,才能慢慢理解大人所說的話一樣。
老師也在課程中不斷強調,對植入電子耳的成人來說,「習慣」是最難克服的一件事。如果能拋棄對舊有聲音的「印象」,以及過往依靠讀唇來接收訊息的「習慣」,下定決心接納電子耳傳來的新聲音,且重新建立運用電子耳聆聽的「習慣」,那麼距離「聽覺理解」的目標就不遠了!

成人學習者和孩童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成人擁有較佳的「自學能力」!在充分了解聽知覺發展歷程後,成人不但能掌握自己的程度,也較能為自己設定合適的目標。因此,成人的聽能復健課程除了需要家人的支持之外,靠著自學也會有一定的進步。而靠著自學進步的關鍵,莫過於「下定決心」以及「不斷聆聽」。
在吸收了許多教學上的實用技巧後,老師特別安排了實務演練時間。讓家人練習運用剛剛學到的技巧來與電子耳客戶互動。演練的同時,老師也在旁提供即時的引導,期望與會者能漸漸將技巧內化,自然的在生活中靈活運用。

講座的最後,老師邀請聽林聽語服務的畢業生到場進行經驗分享,以輕鬆的聊天方式進行。客戶小鈞分享了自己開刀後的改變。開了電子耳之後,開始聽到許多從前戴助聽器時不曾聽到的聲音。這點引起許多客戶的共鳴,包含秒針、鳥叫、門鈴等,都因植入電子耳而重新拾獲。小鈞也分享了自己居家練習的媒材及方式,因為自己隻身在外,網路上的影片就是自己最好的老師。她強調,只要下定決心學習,不要為自己設限,任何環境、任何聲音都可以用來磨練自己的聽覺能力。久而久之,這些能力就會內化成自己的一部份,電子耳的聽覺處理能力就能更上一層樓!

Related Stories 相關閱讀